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我可以在中国更便利消费了”(环球热点·外籍人士在华支付更便利)

发布时间:2024-03-16 10:11:30来源:
近年来,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势头迅猛,已跻身世界前列。随着中国的免签政策不断放宽,中外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外籍人士在华的消费支付问题逐渐凸显。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旨在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近期,中国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支付平台已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那么,外籍人士在华的支付体验究竟如何呢?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提升支付服务水平,以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外籍人士在华支付更便利”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支付服务作为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近年来,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已走在国际前列。最近,我们采访了十多位在中国工作、学习、旅游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外籍朋友,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的移动支付非常时尚、便捷。近期,中国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致力于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这让外籍人士充满期待,认为这将大大提升他们在华工作、学习和旅游的便利性。
 
“移动支付方式让我感到轻松和快乐。”来自英国的视频博主斯图尔特·威金在中国北京已经生活和工作了16年,如今他已经完全习惯了使用移动支付。在威金看来,中国的移动支付服务不仅发展迅速,而且非常便捷。这种支付方式被巧妙地集成到各种应用和平台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他举例说,在餐馆点餐时,只需用手机扫码,就能轻松完成点餐和支付,甚至还能在支付时抵扣在第三方应用程序上申请的折扣券,整个过程无缝衔接。
 
移动支付已经深入到威金的日常生活中。前几天,他到家附近的打印店打印文件。以前,他需要把文件副本发送到店员的手机上,再转到电脑打印。而现在,他只需通过移动支付平台,就能轻松完成打印文件的支付,无需现金或银行卡,既方便又快捷。他轻轻一扫二维码,费用便轻松支付。近期,打印机升级了功能,只需上传文件、设定尺寸,便能一键支付,路易吉对此赞不绝口:“如此便捷,家中即可完成,无需再等待。”
 
威金提到,虽然英国也有移动支付,但主要是依赖近场通信技术的触碰式支付,虽然速度同样快捷,却缺少了移动支付所提供的多样应用与系统的整合功能。“对于习惯并擅长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大便利,但对于一些年长者或短期来华的外籍人士,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
 
“中国生活的变迁之大,从纸币到移动支付的转变便可见一斑。”来自苏丹的马哈茂德在中国已经生活工作了七年。他曾在沙特的中铁十八局集团工作,后来到中国深造,毕业后便在此工作。初来乍到,他携带了现金和银行卡。然而,与中国朋友一同用餐、旅行时,他常常被“支付馈赠”所惊讶,因为中国朋友使用移动支付的速度之快,让他来不及拿出现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下载了微信、支付宝等平台,逐渐熟悉了移动支付。
 
最近,马哈茂德发现微信和支付宝都优化了境外银行卡的绑定流程,让他在中国消费更加便捷。“这无疑是让外籍友人感到欣喜的消息,我可以在中国更轻松地消费了。”他说,他热爱这种支付方式,因为它让他感到轻松和快乐。他相信,如果未来能在语言支持、使用指南和教程、电子发票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移动支付将更受欢迎。
 
一些来华时间较短的外籍人士也对这种新型支付方式充满好奇和期待。去年9月,来自意大利米兰的路易吉·德拉雷纳获得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我成为了浙江青田乔叶里美食学院的合伙人。在中华大地上购物时,我逐渐掌握了移动支付的技巧。然而,我必须承认,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依赖国外银行卡的外国人来说,要适应并熟练运用移动支付并非易事。
 
同样来自意大利的玛丽亚,她在中国的新生活中,最近听说中国的支付平台可以与国外银行卡绑定,于是她尝试下载了一个支付应用,并寻求朋友的帮助来完成绑定。玛丽亚分享道,在意大利,人们更习惯于使用信用卡和现金,而数字支付平台的使用并不普遍。她对于尝试这种新的支付方式充满期待。
 
“多种支付方式各有千秋。”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新加坡留学生张继方如此表示。她现在已经习惯了像中国本地人一样,只带一部手机出门进行消费支付。移动支付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她的留学生活中,无论是扫码付款、交通出行还是线上购物。
 
最近,张继方还尝试了微信的刷掌支付方式。在录入掌纹后,她只需简单地挥动手掌就能完成支付。“我第一次觉得支付可以如此有趣。”她表示,以往如果手机突然没电或没有网络,会带来很多不便,而刷掌支付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她期待这种支付方式能在更多的城市推广,并希望平台能更加注重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张继方认为,中国的移动支付的优势在于它将聊天娱乐、生活服务、转账支付等功能整合在一起,使得应用场景更加综合化和多元化。她提到,新加坡也有本土的移动支付工具,但人们仍然不能完全摆脱现金,有些商店甚至不接受刷卡或移动支付。
 
当她的父母来华探望时,张继方曾指导他们下载微信和支付宝。然而,由于对这些应用缺乏深入了解,她的父母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她表示,如果有一份详细的在华支付指南,将会更加便利。她期待能有更多针对外国人的移动支付宣传,让外籍人士能够按照步骤设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支付方式。
 
马来西亚的留学生陈蔚轩来华留学已有一年多,她在刚开始使用移动支付时也遭遇过一些困扰。在踏足中国留学之旅前,她意外地发现曾经验证过的护照已过期,急需新护照替换并重新激活账户。当时,繁琐的开通流程让她别无选择,只能向客服求助。在马来西亚的网络课堂时代,每逢佳节,中外学子热衷于发红包、抢红包的游戏。然而,由于支付平台仅支持绑定中国境内的银行卡,外籍留学生如同隔岸观火,既不能接收也不能回赠。
 
“如今,这一景象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蔚轩分享道,几个月前她惊喜地发现,支付平台已经接纳了国际银行卡的绑定,同时开通与认证流程也日趋简化。如今,无现金的生活方式已深深植根于她的日常。
 
众多受访的留学生在中国体验过移动支付、刷卡和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他们认为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来自澳大利亚的多米尼克·弗里德伯格,在中国度过了半年的时光,他巧妙地将现金消费与移动支付相结合。而来自津巴布韦的布诺,在华学习、生活已有四年,她更倾向于使用银行卡和现金进行支付。她表示,随着银行卡的限额提升和消费场景的增多,在中国的支付体验变得更加便捷。
 
泰国留学生林姝梅来华仅11个月,在同学的指导下,她频繁使用手机支付,深感其便捷与简单。一些留学生期待移动支付能进一步提升外籍用户的使用体验,加强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并拓展更多接受外卡刷卡的商家和提供外币现金兑换的ATM机。
 
“这展现了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温暖姿态。”随着3月1日中国与泰国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的生效,乘坐中老铁路列车来华旅游的泰国游客数量显著增加。免签首日,中老铁路磨憨站的出入境泰国旅客同比增长了200%。
 
“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旅游,这次的消费支付体验非常顺畅。”泰国游客吉特蓬回忆道,他的首次中国之行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前,当时他携带了大量现金,深感不便。而这一次,他提前做好了准备,下载了中国主流的移动支付应用,轻松应对了旅途中的支付需求。为了确保手机能够稳定地连接到互联网,并应对旅行中的各种支付需求,建议随身携带一些零钱。这样,在旅行过程中,支付过程将会变得非常顺畅。
 
春节这个喜庆的时刻,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纷纷来到北京,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波兰、越南和罗马尼亚等国的旅游团。波兰的游客茱莉亚所在的旅游团,作为北京市龙年的首批入境团,由中青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负责接待。她表示,旅行社为他们提供了非常贴心的服务,包括外币兑换提示、手机卡购买指导等,特别是关于如何兑换小额现金和外卡支付等细节。此外,旅行社还为他们准备了中国移动支付平台的春节支付礼包,让他们的支付过程更加便捷。
 
在消费支付方面,茱莉亚主要使用现金和信用卡。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商户接受外国信用卡支付,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现金找零的服务。她坦言,对于短期来华的游客来说,他们更加关注开通移动支付的过程是否简便快捷。
 
中青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胡继英表示,许多外籍游客在使用外国信用卡进行消费时,希望能在更多的地方使用。对于小额支付,他们建议游客准备适量的现金,而导游也会经常协助游客进行取现操作。同时,一些游客对移动支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旅行社和导游也会帮助他们下载并使用相关的支付程序。
 
一些选择“自由行”方式来华的外籍游客更习惯于使用现金支付。例如,来自美国的游客马克,他在抵达中国的第一天乘坐出租车时,支付了400元现金。当发现司机没有现金找零时,他想通过微信支付转账,但由于没有微信账户,他最终放弃了找零。然而,司机非常热心地开车到附近的银行,为他兑换了一个200元的零钱包。马克对此印象深刻,并后来也在银行兑换了一个零钱包,方便他在旅行期间购买食物和纪念品时使用。
 
此外,还有一些外籍人士经常到中国进行商务活动。例如,来自喀麦隆的查尔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喀麦隆之间。他回想起数年前,移动支付的使用限额相对较低,一旦超出,就必须携带护照亲自前往银行柜台进行申请。对于他这样的外籍人士,频繁使用移动支付,这样的流程显得尤为繁琐。除此之外,开设银行卡和启用移动支付时,需要提供大量的个人信息,流程相对复杂。
 
然而,最近中国的主要支付机构对外籍用户的使用限额进行了大幅调整,单笔交易限额从1000美元提升至5000美元,年度累计交易限额也从1万美元跃升至5万美元。同时,注册、认证和绑定银行卡的流程也得到了显著的优化,这让查尔斯感到十分欣慰。
 
查尔斯表示:“我很高兴看到,中国的支付机构在便捷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些细微的改变,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的决心和温度。”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