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耳科专家吴皓——给更多人带来听力健康

发布时间:2024-03-27 12:02:54来源:
吴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耳科专家,致力于听力健康的普及与提升。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一崇高使命而努力奋斗。
 
李泓冰 姜泓冰
 
吴皓,这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全部投入到耳科学和听觉医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累计完成了超过5000例的耳神经颅底手术,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医疗技术,更体现了他对患者深沉的关爱。
 
吴皓不仅是技术精湛的耳科专家,更是推动中国听力健康事业发展的先驱。他牵头建立了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他的努力,使得中国20岁以下的聋哑人数量大幅减少,上海的聋哑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的22所减少到现在的两所。
 
吴皓并未满足于此,他现在的目标是让聋哑儿童的数量无限接近于“0”,并进一步研究如何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的继发因素之一——老年听力丧失。他希望通过基因筛查,帮助数十万中国儿童避免终身聋哑的命运。
 
先天性听力损失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3‰。然而,在吴皓团队的努力下,20岁以下听障人士的数量正在快速减少。他们发现,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是重建听力的关键。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他们发现1岁以内植入人工耳蜗,手术安全性良好,且术后孩子的言语发育、环境适应和社交能力都会显著提高。
 
吴皓团队并未止步于此,他们进一步尝试在产房开展大规模新生儿听力筛查,以期从一出生就“找”到那些可能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他们选择了操作简便的耳声发射技术,成功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不仅降低了成本,简化了操作,还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听力师。
 
吴皓的一生,都在为听力健康事业奋斗。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医者仁心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可能。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拥有了健康的听力,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即使是乡村医院的产房护士,只要经过适当的培训,也能掌握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技术。然而,这项技术并非完美无缺,其最大的挑战在于假阳性率的存在。为了降低这一风险,他们深入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后的72小时是筛查的最佳时机,此时假阳性率最低。对于首次筛查结果存疑的婴儿,他们还会在出生四周后进行回访和复测,以进一步降低假阳性风险。
 
吴皓团队基于这些发现,制定了一套名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治方案》的操作指南,这套方案被简化为“三步法”,便于广大医护人员理解和执行。很快,这一方案在上海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他们还撰写了一份关于全国各地听力筛查情况的调研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启动了全国贫困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覆盖了49万例新生儿。随后,各地纷纷设立听力障碍诊治中心,如今我国已实现了地市级全覆盖。然而,即使通过了筛查,仍有一些孩子日后会出现听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皓团队选择了上海杨浦区的2006年幼儿园入园新生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发现了部分儿童患有“迟发性耳聋”。经过实验室的深入研究,他们找到了迟发性耳聋的易感基因,从而避免了数十万中国儿童陷入终身聋哑的困境。
 
在医学领域,吴皓团队还以精湛的技术完成了5000余例耳神经颅底手术,这些手术难度极高,就像在钉子尖上“绣花”一样精细。后来,吴皓担任了国家卫生健康委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诊断治疗组组长。他发现,一些患儿先天就没有听觉神经,无法通过常规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恢复听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皓团队迎难而上,于2019年1月完成了国内首例儿童听觉脑干植入手术。他们将一枚直径仅5毫米的电路板精准植入一名2岁儿童的大脑深部听觉中枢,通过刺激听觉神经元,让孩子对声音产生反应。这一手术的成功,不仅为这些孩子带来了希望,也让上海九院成为国内从事儿童听觉脑干植入手术实力较强的治疗中心。截至目前,他们已完成108例手术,平均手术时间缩短至5个小时左右。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吴皓团队的医学实力和创新精神,也为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治工作树立了新的标杆。吴皓经常回想起1996年至1998年在法国做临床博士后的日子。那时的他,正值壮年,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法语,成功通过法国外籍医生考试,成为一名住院医师。他深知,在眼耳鼻喉等神经密集区域进行手术,风险极高,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吴皓担任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他在耳聋、听神经瘤、颈静脉孔肿瘤等高难度手术领域,累计完成了5000余例耳神经颅底手术。
 
近年来,吴皓及其团队非常注重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在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上海九院荣获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1人还获得了“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同时,吴皓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重要成果,首次在分子层面揭示了耳蜗突触病变的新机制。
 
对于年轻医生,吴皓总是耐心地教导他们:“医生做科研,要做有意义的科研,要通过科研解决临床问题。”他强调,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擅长手术,还要成为科学家。同时,他也认为医院一直提倡的科研、基础、临床、应用和转化都非常重要。
 
吴皓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51篇SCI论文,并主持或参与了10项行业技术规范、指南和共识的制定。在他的带领下,上海九院较早地成立了临床研究中心和医工交叉平台。2022年,上海九院成为唯一获得上海知识产权成果奖的医疗机构。
 
随着聋儿数量的减少,吴皓开始将目标聚焦在老年性耳聋领域。他深知老年人听力不佳会导致他们沉默寡言,容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因此,他对此深感焦虑。从5年前开始,吴皓团队在上海的宝山、浦东等典型社区建立了老年人听力健康研究队列。他们正在深入研究基因测序和干预,旨在揭示老年性耳聋的根源,即哪些基因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同时,他们也在探索是否能够通过基因筛查来提前进行干预,并期望发现新的治疗方法。此外,他们还致力于研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听力受损的情况,以寻找对噪声敏感的基因……
 
如今,已近退休年龄的吴皓,每当谈及未来时,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坚信,未来的人工听觉技术将会更加先进:通过深入的基础研究,我们能够创建出更高效的编码机制,使人工耳蜗在声音转换过程中提取到更多的信息,让患者能够听到更加自然的声音;同时,结合基因治疗,我们还有可能实现内耳细胞的再生……“如果我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那么我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听力的健康。”吴皓如此说道。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